1990年8月,中国政府以“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”名义向联合国提出了开发深海多金属结核矿区的申请,1991年3月5日获得批准,我国继印、苏、法、日之后成为第5位国际深海开发“先驱投资者”。1991年8月28日,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庄重的签字仪式,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证书上签了字,完成了法律程序上的最后手续。根据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,中国以“先驱投资者”资格在北太平洋上西经138度—158度、北纬7度—15度区域内拥有一块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,由中国进行勘探开发,按《公约》规定,到1999年需交回其中50%面积作为联合国的保留区,其余7.5万平方公里的高丰度矿区属于中国,享有对其资源的专属开采权。由此,中国在太平洋中部有了一块相当于渤海大小的“中国地”。
根据《公约》,列为“国际海底区域”(深海、洋底)的面积有2.51亿平方公里,占世界海洋面积的69.3%,其内蕴藏着约3万亿吨多金属结核资源,仅太平洋内便富集着1.7万亿吨,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矿物“资源库”。经测算,分布在太平洋内锰的矿藏量达2000亿吨,相当陆地储量的52倍;镍的矿藏量达90亿吨,相当陆地储量的83倍;铜的矿藏量达50亿吨,是陆地储量的9倍;钴的矿藏量达30亿吨,相当陆地储量的359倍。因此,深海资源开发将是世界战略争夺的热点。
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,我国90%的能源靠矿产资源来支持,80%—90%的工业材料也来自矿产资源。然而,陆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,而开发深海矿产则是摆脱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。据调查分析,在我国的矿区内,锰结核资源储量为9.7亿吨,富集度很高,是太平洋上的富矿区。我国第一期开发规划目标:每年提供300万吨多金属结核,开采期为20年,可综合回收锰、镍、铜、钴4种金属。据测算,商业开采后11.1年即可收回全部成本。所以,深海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。而且,我们可以积累经验继续发展,申请新的矿区或探索新的矿源。
属于我国的深海矿址位于北太平洋上克拉里昂——克林帕顿区内。该区水深5000米左右,水域环境复杂,气象海况多变。要将沉积于海底的多金属结核进行商业开采,需要经过勘探海域、选定矿址;在几百个大气压下采集结核;海上远距离运输;分析精选矿物等,加工冶炼成金属的开发程序,每一过程都是高技术的综合运用。况且,海洋环境是个整体,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保护海洋环境至关重要,开发中应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来换取最佳的综合效益。所以,对深海开发的技术要求十分苛刻,有“四高产业”之称。即:必须以高资金、高技术投入,承担高风险,才有高效益,而其支持因素是高技术。可以说:当今的科技水平决定了海洋开发的状况和进程。
我国舍得向海洋投资,不仅取得了“先驱投资者”的地位,而且把海洋技术研究列入了国家“863”计划。70年代便建立了设备较先进的“向阳红”海洋调查船队,在太平洋上进行了60多次综合和多项科研调查工作,而且引进了多波束测深系统、深海拖曳观测系统等高新技术,我国还自行设计了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,并且在海上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使我国能够精确地绘制出深海矿区的两维、三维海底地形图,是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上的重大进展,大大缩短了与海洋先进国家间的差距。今年,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发射升空,将使我国的海洋科技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。
高新技术为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开发创造了条件,而深海资源开发的重大进展,将促进国人海洋观的深化,加大对海洋科技的需求,给海洋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